發布者:中國獸醫協會發布時間:2023-09-20閱讀次數:
開欄的話
狂犬病、布病、包蟲病、血吸蟲病……在我國,有20多種人獸共患病,這些疾病在人和動物之間傳播,對群眾身體健康安全和畜牧業發展造成嚴重威脅。即日起,本報開辟“人畜共患病防控進行時”專欄,分享江西、內蒙古、青海等地畜間人獸共患病防控經驗,以期推動我國人獸共患病防控工作,提升群眾防控意識,保護人民群眾健康安全和畜牧業安全發展。
“綠水青山枉自多,華佗無奈小蟲何!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在毛澤東主席的這首《七律二首·送瘟神》詩篇中,清晰地描述了過去血吸蟲病流行狀況。
血吸蟲病是由血吸蟲寄生于人或家畜體內所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病。在我國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蟲病。新中國成立初期,在我國南方地區特別是長江流域地區肆虐、對老百姓身體健康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都造成了巨大影響的血吸蟲病引起了國家高度重視,并持續不斷開展了一系列防治行動,如今,血吸蟲病已得到有效控制。
近日,江西省彭澤縣、鄱陽縣2個縣成功通過省級傳播阻斷達標考核驗收,廬山市考核驗收工作也將于9月底展開,今年還將以省為單位接受國家傳播阻斷達標考核評估,若后續順利通過評估驗收,將標志著江西省與全國同步開啟血吸蟲病消除的新征程,這個在全國血吸蟲病防治工作戰線上插上了“第一面紅旗”的省份,將持續讓“血防”紅旗高高飄揚。
滅螺大會戰
“釘螺這東西太頑固了,到處都是,除都除不盡。”提起釘螺,干了近40年血吸蟲病防治(以下簡稱:血防)工作的上饒市農業農村局研究員王庭林氣得咬牙切齒。
作為日本血吸蟲的唯一中間宿主,釘螺在血吸蟲病傳播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傳播過程中,血吸蟲尾蚴進入終末宿主——人或牛、羊等哺乳動物體內后,寄生在腸系膜靜脈內,發育成熟后產生蟲卵,蟲卵隨糞便排出進入水中發育成毛蚴,然后進入中間宿主——釘螺體內進行無性繁殖,發育成尾蚴后從螺體溢出,再次感染終末宿主,形成循環。由此可見,消滅釘螺可以有效阻止尾蚴產生,從而阻斷血吸蟲病的傳播途徑,達到控制血吸蟲病傳播的作用。
但是,要想消滅釘螺,必須先摸清它的生活習性。釘螺體型很小,只有稻谷大小,外形像是小螺絲釘,是一種水陸兩棲的螺類。釘螺喜歡生活在潮濕地帶的草叢中或者水線上、下1米范圍內的湖堤岸上。陸地、深水都不適宜釘螺生存。
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我國南方地區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滅螺大會戰。
“那會兒我還小,就記得家里的大人每天都拿著鋤頭出去滅螺。一個方法是開新溝填舊溝,另一個是土埋滅螺。把溝兩側的草鏟下來放到溝底,然后在上面填上土并壓實,釘螺就全部被悶死了。”王庭林介紹,除了開新填舊,還有水改旱、水旱輪作也能改變釘螺孳生環境,達到滅螺效果。還在鄱陽湖周邊的低洼地帶挖塘蓄水進行養魚,不僅滅螺還能發展經濟。“化學藥物滅螺也很有效,但是由于鄱陽湖水域太大,藥物滅螺容易造成環境污染,所以物理滅螺的方式更加環保有效。”
在聲勢浩蕩的滅螺作戰中,1958年5月27日,經過全面復查,江西省給余江縣頒發了《根除血吸蟲病鑒定書》,余江在全國率先取得以縣為單位消滅血吸蟲病的偉大勝利,余江縣在全國血吸蟲病防治工作戰線上插上了“第一面紅旗”。這也證明了滅螺防病工作的有效性。
吡喹酮顯身手
轟轟烈烈的滅螺大會戰讓全國釘螺面積從143億平方米下降至1981年的33億平方米,感染率下降了。但是,已感染的人畜卻遭受著嚴重的身體健康威脅。
廬山市原畜牧獸醫局局長、高級畜牧獸醫師劉昉雖然2008年才接觸到血防工作,可他本人卻對血吸蟲病一點兒不陌生,全因他的父親曾是一名血吸蟲病患者。“父親得病后很長一段時間人都變得很消瘦,也干不了啥重活兒。一開始治病用的是一種叫銻劑的藥,雖然有用,但卻有造成血管硬化的副作用,所以當時很多血吸蟲病病人都不敢摔跤,怕把血管摔裂了。”劉昉調侃道,“好在后來吡喹酮這種藥物被成功研發出來,血吸蟲病才算真正遇到了克星。”
吡喹酮是20世紀70年代研制出來的一種毒性較低的廣譜抗蠕蟲藥,對血吸蟲病有良好的療效,副作用少、療效高、療程短、使用方便,因此,20世紀80年代至2003年,血防工作實施以化學治療為主的防治策略,以降低發病率。
“一開始,吡喹酮以粉劑形態進行使用,人的治療使用過程非常順利,但是在家畜治療時卻遇到了麻煩。”王庭林說,在給牛喂藥時,粉劑容易傾灑出來,牛的吞服效果也很差,達不到治療效果。而且由于早期藥物生產技術原因,使用吡喹酮治療可能會出現腹瀉、脹氣、過敏反應等情況,嚴重甚至出現死亡,因此部分養殖戶不愿意給牛使用吡喹酮藥物治療。
“雖然牛得病后長得慢,但至少還是活著的,不管是干活還是售賣都不受太大影響。但如果因為治療出現過敏反應從而造成牛死亡,養殖戶是不愿意冒這個險的。”王庭林解釋道。
但是,患病家畜,特別是病牛,是我國血吸蟲病的主要傳染源,而且家畜和人血吸蟲病感染率有密切關系。因此,要想防控血吸蟲病,提高染病家畜的治療率是重中之重。為保障家畜血防工作有效落實推進,1991年,江西省專門設立家畜血防站,進一步強化血防力量。
為提升家畜血防效果,血防工作人員開始了各種試驗。粉劑吞服效果差,那就制成片劑;有副作用,那就用中西醫結合減輕副作用;草洲上放牧的牛喂藥困難,那就自己研究設計戶外保定架。小小血吸蟲逼得人們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
如今,經過數十年的研發優化,使用正常劑量的吡喹酮治療家畜血吸蟲病,絕大多數受治療家畜反應輕微,無須特殊處理即可恢復,養殖戶們也都積極配合喂藥治療。現在,為加大血吸蟲病防治力度,控制畜源性傳染源,江西省農業血防部門在血吸蟲病重點疫區,每年春秋兩季分別對易感家畜投藥進行預防性治療,最大程度保障血防工作成果。
“綜防”模式推廣全國
經過滅螺和藥物治療,血吸蟲病已經從曾經的“聞蟲色變”變成現在的鮮有人知,但這并不意味著血防工作可以放松。相反的,只要有血吸蟲存在、傳播鏈沒有完全阻斷,血防工作就要一直進行下去。
60多年來,經過持續不斷的努力,江西的血防事業取得了巨大成效。血吸蟲病疫情降至歷史最低水平,并探索出了一條以控制傳染源為主的綜合防治策略。
由于鄱陽湖周邊有茂密的草洲,周邊地區的農民素來有養牛的傳統,草洲放牧雖然能帶來不錯的經濟收益,但這種養殖方式卻讓血吸蟲病更加肆虐。
為切斷血吸蟲傳染源,2011年以來,在江西省農業農村廳的指導下,江西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連續開展傳染源控制示范區和推廣區建設,全面推進淘汰牛羊、以機代牛,實行封洲禁牧,凈化有螺洲灘。截至目前,在90個鄉鎮設立了封洲禁牧管理辦公室,專門負責禁止牛羊等家畜到有螺草洲放牧,禁牧區連續多年未發現感染性釘螺。
2021年,江西省建立了鄱陽湖血吸蟲病傳染源監管平臺,該平臺集電網監控攝像頭、監管儀、無人機和4G(5G)電子圍欄系統等多項新技術于一體,在國內率先大面積實現血吸蟲病傳染源監管可視化、定位快速精準化、取證便捷化和指揮調度視頻化等多功能,實現省、市、縣三級同步監管禁牧,有力促進和保障了江西省血吸蟲病傳播阻斷和消除達標進程。
“雖然封洲禁牧,但不代表老百姓不能養殖了,我們支持養殖戶進行牛羊圈養和家禽、水產替代養殖。”江西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諶兵介紹,圈養極大降低了牛羊的感染風險,同時圈養還方便進行糞污收集統一無害化處理,對切斷傳播鏈有重要作用。此外,鴨、鵝、魚等非易感動物進行替代養殖不僅能提升農民經濟效益,還能達到滅螺的效果。
實踐證明,以控制傳染源為主的綜合防治策略符合現今社會發展規律,因此,該模式在2006年召開的全國血防工作會上被確立為新的血防策略,江西經驗從此在全國推廣。
如今,江西省血吸蟲病急感人數降為零,耕牛感染率、病牛頭數由最高年份的27%、10萬余頭均下降至如今的零。江西省的血吸蟲病防治工作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開啟了到2030年全面消除血吸蟲病的新征程。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楊惠) 信息來源: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