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者:中國獸醫協會發布時間:2022-04-29閱讀次數:
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簡稱熊貓中心)是2013年中央編辦批復,在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下屬的原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基礎上成立的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直屬事業單位,內設15個處室和臥龍神樹坪、臥龍核桃坪、都江堰、雅安4個基地。主要職能是開展大熊貓野外生態與種群動態研究,承擔全國野外大熊貓及其棲息地野生動植物資源調查評估和大熊貓野外種群動態監測;負責大熊貓人工飼養、繁育、遺傳、疾病防控以及相關技術標準和規程的研究與開發,承擔全國大熊貓及其棲息地珍稀野生動物遺傳資源管理及基因庫建設,承擔全國大熊貓譜系管理;開展圈養大熊貓野化培訓與放歸、野外引種工作,開展大熊貓棲息地珍稀野生動植物保護研究,指導和開展大熊貓及其棲息地珍稀野生動物救護工作;協助組織和開展大熊貓國內外合作交流,負責技術指導,開展合作研究,承擔大熊貓國內外合作交流平臺建設;推動大熊貓文化建設、科普教育和宣傳工作;開展大熊貓相關科技成果轉化、技術推廣與人才隊伍建設等工作;承擔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科學技術支撐工作。
多年來,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的堅強領導下,熊貓中心踐行初心使命、開拓創新、砥礪奮進,在大熊貓保護研究領域取得了突出成就。
一、攻克大熊貓繁育難關。攻克圈養大熊貓繁殖發情難、配種受孕難和育幼成活難三大難關,成功破解大熊貓繁殖難題,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圈養大熊貓種群數量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6只發展到356只,占全球圈養總數的50%以上,創建了世界最大的大熊貓人工圈養種群。同時,通過加強譜系管理、劃定核心圈養種群、科學制訂大熊貓配對計劃等優生優育技術,實現了圈養種群從數量優先到質量優先的轉變和可持續發展,夯實了大熊貓學科研究、野化放歸、合作交流等大熊貓保護研究工作基礎,為提升大熊貓保護管理水平作出了積極貢獻。
二、突破大熊貓野化放歸關鍵技術。率先啟動人工繁育大熊貓野化培訓放歸研究,創造性實施“母獸帶仔”培訓,逐步探索建立了一套大熊貓野化培訓、放歸、監測等關鍵技術。成功野化放歸人工繁育大熊貓9只,首次實現人工繁育大熊貓在自然棲息地生存和復壯野外瀕危小種群的重要目標。該項研究獲第十屆梁希林業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入選“2019年度中國生態環境十大科技進展”。
三、創新開展大熊貓野外引種研究。率先開展圈養大熊貓野外引種研究,將5只經過培訓的圈養雌性大熊貓放歸野外參與引種,其中2只先后產下幼仔8只,存活7只。該項研究破解了圈養大熊貓種群基因不足難題,為野生瀕危小種群遺傳資源保存,野外小種群復壯及歷史分布區重引入做出重大貢獻。
四、大熊貓合作交流成果豐碩。與境外16個國家(地區)的18家動物園、境內39家動物飼養機構和10余家科研院所開展合作交流,搭建了全球最大、合作最廣的大熊貓合作交流平臺。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比利時天堂公園、俄羅斯莫斯科動物園的大熊貓館開館儀式,與比利時、荷蘭兩國元首就合作交流大熊貓產仔互致賀信。圓滿完成包括德國總統、奧地利總統總理等100多個國家(地區)政要來訪外事接待任務。大熊貓合作交流為提高公眾保護意識,推進共享生態文明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果,促進國內國際人文交流提供了“中國方案”。
五、大熊貓文化建設蓬勃發展。實施“熊貓中國”文化品牌戰略,強化宣傳陣地建設,開展科普研學、公益宣傳,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形成了大熊貓文化建設、科普教育和宣傳工作良好發展態勢。上線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等新媒體平臺,推動10余部紀錄片專題新聞片在央視、新華社等平臺播出,有力展示了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成果,弘揚了大熊貓文化,宣傳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成就,為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中國答案”。
熊貓中心拓展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領域,建立“大熊貓國家公園珍稀動物保護生物學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重點實驗室”“邛崍山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生物學國家長期科研基地”“岷山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生物學國家長期科研基地”和“大相嶺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生物學國家長期科研基地”。組織開展大熊貓生境、主食竹等41項課題研究,發表論文700余篇,出版專著10部,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0次,獲得國家專利40余項,制定行業標準3項,形成了一支具有行業一流水平和先進經驗的人才隊伍,為大熊貓保護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為建設美麗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和國際人文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當前,大熊貓保護事業已進入大熊貓及其棲息地保護融合發展新階段。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熊貓中心將堅持保護與研究并重、自主與合作相融,全面建設國家大熊貓飼養繁育中心、大熊貓科學技術中心、調查監測中心、疾病防控中心、合作交流中心、文化宣教中心,努力建成世界知名的大熊貓保護研究權威機構。